基泰大直塌陷事件懶人包!我家旁邊有工地該怎麼辦
閱讀重點
最近基泰大直施工不慎,導致鄰房塌陷,我們蒐集了各種網路上的資訊並訪問專家,整理懶人包一次看完馬上懂!
事件發生時間軸
(一) 2023年3、4月起
基泰大直建案鄰近住戶反應,撥打1999市民熱線進行陳情跟投訴請相關單位處理。
(二) 2023年7月
台北市都發局回函表專業技師公會提供的當下監測數值對於危害公共安全無虞,建案得以繼續施工,不予列管。
(三) 2023/9/1
委託監測的儀大工程顧問公司回報給基泰,表示監測數值狀況不佳。
(四) 2023/9/7
當天民宅出現明顯傾斜,晚上撤離受影響住戶跟工地人員,最後約莫22:30民宅塌陷,工地進行灌漿補救。
塌陷發生的過程
整個塌陷的過程分成了兩大階段的破壞:
(一) 土壤壓力內擠、連續壁支撐失效,鄰房下陷
連續壁打在相當鬆軟的土層上,讓土壤內擠帶動了支撐的連續壁滑動,傾斜的連續壁造成中間樁隆起,整個平衡被破壞導致鄰房一起傾斜下陷。
(二) 連續壁斷裂,路面下陷
喪失支撐功能的連續壁承受不住壓力發生斷裂,讓路面跟著全面鬆垮下陷,產生大洞。
網路各界說法,如何解讀?
Q1. 為什麼7月時北市都發局回函建案沒有問題得以繼續施工?政府放水嗎?
都發局委託了結構技師公會作監測數據的審查,但監測報告的時間會是當下測得的數值,建案卻是會不停開挖、數值不斷變動,因此後續面對的檢舉回覆,都是以7月時沒有異常的報告作回覆,沒有違法放水的問題,但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較佳的作法是有民眾檢舉異常情況後,要列專案管理追蹤後續的監測、更新時間差。
Q2. 基泰的施工設計有問題嗎?
在業界遇到軟弱土層,通常會針對連續壁作更多的穩固工程,例如:
1. 鄰房保護微型樁
2. 連續壁打到岩盤
3. 加裝地中壁
基泰大直並沒有設計這些加強工程,連續壁未打到岩盤、連續壁也只做到50cm非常見的60cm。合乎法規嗎?要澄清的是每一區的土壤具有獨特性,依照技師計算後可通過即可,不會要求一定要做哪些規格的補強,所以在沒有確定的事證下,不能說有違法的問題,只能說在專業人士眼裡風險較高。
Q3. 坍塌前數據就有明顯異常,為何沒有停工?
監控系統數據回報異常,在預判狀況會惡化時,就應該提高警覺甚至是率先自我暫停工程平穩問題。這一個部分應該是營造廠最無法躲避的責任。所以台北市政府第一波處理,就是將福益營造工程人員和建築師移送懲戒。
Q4. 地下室只開挖11.95m,避開了12m要進行結構外審的條件,是釀成問題的原因嗎?
這次的釀禍主因,在於連續壁未打入岩層,導致連續壁不穩固。11.95公尺指的是地下室開挖深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與這次案件沒有太直接的關聯。
Q5. 如果及時施作大底、或是採逆打工法會比較好嗎?
當時基泰大直工程進度並未到施作大底的階段就已經出問題了,所以絕對不是沒有施做大底的問題;逆打工法通常用在大基地、或是地下樓層在4F以下的條件,基地過小,或者只有規劃地下3層的基泰大直,並不需要進行逆打工法。這些工法上的問題,也不是釀禍的主因。
*逆打工法:先往地下施作擋土壁、預埋基礎柱,在先施作地面層結構體後同時往上、下蓋樓層。
Q6. 這次坍塌跟土壤液化到底有沒有關係?我需不需要擔心?
其實與土壤液化並沒有太大關係,並且從土壤液化潛勢圖台可以知道這次的個案是位處於「低潛勢區」。雙北有非常多的建案做開挖施工,很多甚至是在更危險的地區,重點還是在於施工的細節規劃是否有到位、有無採取因應的做法。
Q7. 工地出問題的時候,為什麼要灌水?倒塌之後改為灌漿補救?用水泥填起來以後基地就廢了嗎?
(1) 開挖洞口後,鄰房與基地的土層高度有高低差,壓力不平均,因此即時的處理方法是在開挖的基地上增加重量與壓力,讓開挖區的壓力平衡。灌水是最便宜直接的做法。但民房倒塌時已經是很嚴重的地步,為了防止影響範圍繼續擴大,因此改為灌入比水要重上許多的混凝土,才能最快速的平衡壓力。
(2) 這裡灌入的混凝土應是質量較差的,含有砂石、不是真正蓋房子用的混凝土,因此在未來還能是做開挖移除並繼續蓋建築物的。
如果我家旁邊有工地,該怎麼辦、如何注意?
住家旁邊有工地施工情形並不少見,而且在雙北的危老更新遍地開花時,旁邊的舊房子拆除重建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這麼近的距離施工,要說完全不會被影響,幾乎不太可能。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該注意些什麼事呢?
1.施工前一定要參與現況評估鑑定
技師公會會做鄰房的現況鑑定,此時建議鄰房住戶盡可能參加,並拍照留存紀錄,才能在問題產生時保障權益,明確舉證施工所造成的影響。
2.施工中留意路面或家中是否有異常現象發生
如果施工有狀況,最容易觀察到的一定是鄰接的馬路,觀察柏油路或人行道是否有裂縫出現。再來就是注意自家是否產生裂縫、門框變形導致開關產生不順等狀況。
3.即時通報,同時反應給政府機關跟與施工單位
如果哪一天遇到工地開挖產生問題時,住戶能做的就是第一反應給建商,請其確認提供監控數據,再者便是與市政府反映跟地主溝通。
以上資訊,整理自各大媒體網路,並感謝戴雲發理事長的協助釐清。